…電影行星一直不斷地調整傾幅,自轉公轉,一圈又一圈。它衝擊著所有層面,而這些變異都歸咎於數位斷裂以及數位科技所導致的「平台」倍增…講座簡介如此說明著,讓我想起有句評述這麼說道:「所有失落的影像在過去都曾經為當時的觀眾存在過。」然而,我已活在影像的世代,媒體的產製讓現今社會跟文字不太熱絡了,關於媒介的溝通讓人們暫時忘卻了語言,依賴著影像視覺觀感,因為影像會替代發聲。

 

        從魁北克蒙特婁大學來的André Gaudreault滔滔不絕述說科技的演變,漸漸帶入「電影之死」的概念,電影是極重要的創作生產結晶與文化資產,以影像記錄著自1895年後的生活和想像,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影的元素從舊系統轉到新系統,資料不斷複製,有人稱為「機械複製時代」,僅不過是新的感知體驗方式。那些流動的影像彷彿就這樣茫失了,遺忘了本身的內容價值,影像產製會因科技進步而倍增產生的時間,保存至今的影像是證明電影歷史的存在價值。

 

        電影保存的價值會被商業利益的考量所沾汙,「保存」與「復原」這兩個概念已被商業人士不分青紅皂白利用,他們似乎不了解保存的意義。現今眾多影片因數位化而重見天日,這種處理被錯誤地標榜為「舊片復原」,然而卻沒有提高這些影片本身可以保存到後世的機會,因公共訴求的經濟潛力,那些不為人知的經典影像反而無法被停留歷史,商業利益因數位科技反而所留下無數遺憾。

 

       電影會消失嗎﹖影像會崩亡嗎﹖我倒是不見得,種種的產製影像中,有多少是翻拍的﹖這些內容產製似乎都大同小異,但每位創作者或導演,他們的拍攝切入角度反而值得論述,有多少不同的創意面向可以探討,例如當時的科技無法呈現電影的本質時,往後的科技會替它徹底完成這些任務,媒體的承載也是必須扮演關鍵的角色,新的電影產製,數位媒體須配合宣傳電影周邊的元素以及科技產品保存的呈獻,讓影像意識的大眾化更為認知普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l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