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以文學家的眼睛、歷史紀錄者的情懷,擷取不同族群的記憶片段與心情,還原他們年少時的記憶,嘗試在六十年後的今日,讓這些真實故事以最質樸的方式重現。從家族史出發,寫出人性化的一九四九,「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持續三百八十天的歷史之旅,往南京、廣州、長春、瀋陽、馬祖、台東、屏東、美國等地訪問親歷者、查考歷史現場,還有五六十人的口述回憶,寫成《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發現「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三百八十天的歷史苦旅,她嘗試找回父親母親所經歷的真實的一九四九,也找回許許多多普通人的記憶。在那一個年頭,倉皇奔逃或者倒下的普通,看不到大時代的風雲變幻,也看不到江山易幟的激動人心,他們的個體命運,只是承受著太多流離,太多夢碎,太多被碾碎的青春和被奪走的生命。歷史在兩邊,一邊,是戰勝者的洗刷,以權力重寫歷史;另一邊,是戰敗者的隱筆,對恥辱選擇性失憶。六十年光陰,親歷者蒼老、死去,滄海桑田無聲無息,一九四九,最後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敗退,將數百萬人民帶過台灣海峽,便是數百萬個故事的開始,六十年來,這些漂流過海的移民,如今有的老謝凋零,有的傳宗養育了後代,有的則已落葉歸根!幾度滄桑幾度淚,幾段往事幾段辛酸,以主觀與客觀的角度,由她父母親流亡到台灣的第三人的角度作為序曲,敘述從1942~1949年,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 隱忍不言的傷 」,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最深切的筆,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為國族療傷。龍應台以客觀的史料,巧絕的文筆,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歷史事件編織成有血、有肉、有悲、有淚的一則則動人故事,而我們便得以窺見一點點歷史的真實樣貌。這真實的面貌下,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雖然歷史只不過是由每個昨天的自己所連綴而成的,但是當把世界上所有的每個人的歷史共同串連在一塊時,卻是如此的錯綜複雜。書中作者頗擅於採用口述歷史的方式,把一些已經被人遺忘、即將被歷史忽略的人、事,記錄了下來,讓我們看看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命不由己的時代小人物怎麼面對命運的生離死別。
戰爭極為殘酷,在那樣的時代,人命就如同芥子,無碑無名,也無從得知確切死亡地點,外省遺民1949年來到台灣和本地住民共同生活,組成命運共同體,但彼此卻完全不知道對方的情感脈絡,不懂對方的傷痛,有些創傷即使過了60年,記憶的斑駁櫥窗還是需要被打開、被治療,才能避免傷痛轉化成政治上的鬥爭以許多無名的人物為主角,以個人情感和命運為主軸,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遺老。歷史總會還原真相,讓年輕的一代得以了解,也學著包容體諒。
關於1949與往後的簡史洪流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戰敗而退遷台灣。由於中國軍隊仍持續攻擊國民軍,從1949年10月24日渡海進攻大金門的金門戰役開始發生不少大小規模的慘烈戰役,直至1958年金門縣八二三砲戰國民軍一方防衛成功,使得雙方暫時停火。之後經過二年(1960年),與往後1965年間偶發零星微小戰鬥,此軍事衝突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宣告兩岸對峙時代結束,台灣海峽危機得以正式終止。由於1948年5月10日公佈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1949年5月20日施行《台灣省戒嚴令》,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後,時任總統蔣介石為穩定政權、防止中共滲入臺灣,展開長期的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第二產業及中小型企業;一方面透過前述兩項法令,配合中國國民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控制,鞏固一黨專政體制,並壓制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1949年,蔣介石派遣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陳誠下令臺灣戒嚴,推行三七五減租時,臺灣已無反對聲音。1950年蔣介石復行視事後,動員戡亂時期期間延長,中央民意機關任期延長,總統連任無任期限制,禁止人民集會、遊行、組黨等,除開來自中國的雷震之外,臺灣本土在野人士並無力制衡。
1949年,在台灣,世代在這生活的人及被迫從對岸撤離的人,擁有不同情感歸屬及歷史記憶的雙方,因為戰爭被迫共同在這個小島生活。這鉅變的轉折,從來沒有機緣被了解,也總被選擇性地忽略,年輕的一代只能從片斷的資料上知道;矛盾、衝突、誤會持續著,上一代被戰爭鐵輪碾過,這一代在吵鬧鬥爭中成長:上一代的聲音被掩蓋,這一代紛紛選擇漠視……人民面對政權遞嬗的態度,也決定這個國家的文化深度,深度愈夠,包容力愈強;歷史的傷痛無法因忽視而消除,逃避觸碰只會讓傷口默默化膿,終有一天走向壞死,如浮萍般無根的國家認同,將讓人民不知該何去何從。所有的過去都是現在,也是自己的未來。不知過去,現在就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