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說文解字云:「史,記事者也。」段玉裁注說:「君舉必書,良史書法不隱。」,由此可之詩歌的敘述與歷史的記載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歷史記載的本質就是事件。歷史記載著由人們的行動和語言所構成的事件。人類的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而且兩者是融合無間的。歷史將過去各時代的光輝投射到現在,又將現在接續到未來,所以文心雕龍˙史傳云:「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
既然歷史記載的本質是「事」,而詩歌的表現又是什麼呢?根據詩經˙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是說詩歌是以語言文字表達人類的思想與感情的,而人類思想與感情的觸發必因事或物來引發心靈的悸動,進而發為歌為詩。
第二章 天才詩人的開始 與 結束
杜甫(公元七一二至七七○),字子美,別號少陵,原籍湖北襄陽;西晉那位《左傳學》專家、官至征南將軍的杜預,就是他的遠祖。他的曾祖杜依藝曾做過縣令,因此就在河南鞏縣落了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出名的恃才傲物的詩人,他受祖父的影響很深。
他自少聰敏,六歲時,便能鑑賞公孫大娘舞劍,七歲會做詩,九歲能寫很好的大字;等到十四五歲,他便與當時文士,做詩相應酬了。
十六歲以後,他便東漂西泊,遊過吳、越、齊、趙諸地(今淅江、江蘇、山東、河北、山西一帶。)二十四歲,他到長安去考進士,卻沒有考中,於是鬱鬱不得志,又到處去漂泊了。這時他遇到李白,彼此都有詩相往來。
唐玄宗天寶六年,詔徵天下人士。杜甫那時三十六歲,正想借此機會,以顯示他的才能,可是應試以後,結果仍是沒有及第。過了四年,玄宗朝獻太清官並且舉行廟祭、郊祭,他便進了《大禮賦》三篇,內中說:
「臣生長陛下淳楑樸之俗,行四十載矣。......豈九州牧伯不歲貢豪俊於外?豈陛下門詔不仄席思賢於哉?臣之愚頑,靜無所取,以此知分,沉埋盛時;不敢依違訐,默以漁樵樂自遣而已。」依照他的意思,以為你做皇帝的,難道一點都不想求賢人嗎?像我很想為做事呢?你不應永遠叫我過那漁樵的生活。玄宗看了,頗為感動,乃命待制集賢院,叫宰相考他的文章,於是放他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後來,安祿山起兵反叛,玄宗奔蜀。逃難時,全家分散,他曾一度到奉先去探望妻子在那首有名的長篇敘事詩《奉先詠懷》中,寫道:「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吾寧拾一衰,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詩裡寫出了自己喪子的痛苦和愧疚與無奈。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戰亂的詩,一方面敘述戰爭的殘酷,一方面也譴責豪貴之家的奢靡生活,憐憫流落無助的老百姓,像「朱門酒肉臭,路有涷死骨」,可謂沉痛至極。
後來肅宗即位,遂拜他為左拾遺。及後杜甫得罪於肅宗,只好回家。遷居到成都,在浣花溪旁築了一間草堂。
那時嚴武鎮守劍南(今四川省境)。他本和嚴武有世交關係,嚴武遂上表薦他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因為他做過這個官,所以後人也稱他為杜工部。
他一生潦倒,飽經滄桑,不覺脾氣變得有些暴躁,對嚴武這種粗人,是不大看得起的,不僅不好好奉承嚴武,更常有不禮貌地方。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躺在嚴武床上,大聲對嚴武說:「嚴挺之居然有這樣一個兒子!」
嚴挺之就是嚴武的父親,嚴武聽了他這樣的話,當然很不高興,於是常常想殺他。嚴武死了,杜甫離開了蜀地,不在做什甚官。但他跑了許多地方,總不得安居。
有一次他到衡山去遊嶽祠,忽然大水到來,不能下來,也不能得食。這樣過了十餘日,耒陽令知道了,就雇了小舟迎接他。送他牛肉白酒,他高興得不得了,便把所有牛肉白酒,統統吃光,
飽食了一頓。就在那一夜,杜甫病倒了,他想回北方,但北方兵荒馬亂未定。想下江南。江南卻沒有親朋好友的消息,他只好以船為家,在湘江上飄流。不久,他就客死船中了。當杜甫去世那夜,湘江上狂風大作,他一個人悽悽涼涼的臥在船理寫下了他的遺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節錄至中國兒童大百科全書第13冊P.288)
第三章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不但對於唐代的政治、社會、經濟,是一大刺激,對唐代文學也具深切的影響。大亂之前,唐代詩歌還是齊梁體艷詩的天下,詩人以此應制、應試,或相互應酬。大亂之後,詩人們親眼看到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景象,甚至親自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這時詩人們才深切體會到民間的疾苦、社會的問題、國家的前途。所以有見解有感慨的詩人,自然而然的在寫作的態
度上嚴肅起來,在寫作方式寫實起來,因為他們描寫的不單是民間的疾苦,也是詩人們在心中憂國憂民的深切悲痛。
杜甫就是站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尖端,也正好作為一個文學運動創始的代表。杜甫上憫國難,下痛民窮,藉著文字,用了類似的戲劇手法,向讀者展示唐代的社會狀況。
以下即為探討杜甫的「三吏三別」中寫出的,當時社會百姓的辛酸血淚。
第一節 三吏三別之 新安吏
<一>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乒。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話是全篇的總起,「客」是杜甫自稱,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天寶年間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因此杜甫見許多少男被當成壯丁捉走而提出此問。但當時戰事連連,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因此大肆抽丁拉伕。
壯丁既已被抽調完了,只好徵用未長成壯丁的少男,所以府吏說「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但中男又瘦又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對此問並沒有提出解答。接著杜甫沉痛的將眼光投向被押送的人群,只見結實一點的男孩是因有母親照料,且有母親在送行,但瘦弱的男孩,更見其無依無靠。此時雖不見一個「悲」字,但骨肉親情即將生離的深切哀痛,已迴蕩在文字之間,讀之令人心酸落淚。夜幕低垂下的白水青山,似乎也能感受這哀痛,而嗚咽不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話,但此時中男已走,杜甫的這番話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痴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而且「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後一筆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淚全吞到肚裡,這種悲憤也就顯的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當安史之亂,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際,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後,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而其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而「牧馬役亦輕」、「撫養甚分明」、「僕射如父兄」,則是對那些被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實際上,人民蒙受的痛苦、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的刺激杜甫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第二節 三吏三別之 潼關吏
<二>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歌舒。
「潼關」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南,是守衛長安的門戶。相州敗後,洛陽吃緊,唐軍就積極修築潼關的防事。杜甫經過這裡,剛好看見了緊張的備戰氣氛,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築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放眼四望,沿著起伏的山勢而築成的大小城牆,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胡」即指安史叛軍,杜甫在此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
潼關吏對杜甫此問並不急著回答,而是邀請杜甫下馬來仔細瞧瞧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雲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只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鬆而自豪,可以想見潼關吏因修築堅固的城牆而神采飛揚。接著潼關吏又興致勃勃的邀請杜甫察看最顯要處,「老丈,你看那山口要衝,狹窄的只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浦起龍「讀杜心解」稱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
這不僅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堅強奮戰的氣慨,也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鬥志。
緊接潼關吏的話頭,詩人杜甫沒有贊語,卻有另一層深深的感慨,因為三年前佔據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裡。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說「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在此「慎」字意味深長,它並非單純的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
的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第三節 三吏三別之 石壕吏
<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唐肅宗乾元二年,郭子儀等九個節度史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的全軍潰散。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強行捉人,人民苦不堪言。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顯示捉夫已不只是抽壯丁,而是沒有原則的亂捉,連老弱都不放過,「逾墻走」可見當時的恐懼惶急之情。
中段「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十六句為本詩的主體,從老嫗口中道出征夫之慘,征屬之痛。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捉,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雖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的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剪裁妥當,文字精練,首尾圓合,且均訴諸聽覺,猶為別致。全詩一百二十個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的矛盾與衝突。整首詩用字平易,但沉警獨絕,堪稱新樂府的典範。
第四節 三吏三別之 新婚別
<四> 新婚別:
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往,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這首詩是「三別」中的第一首,所謂「別」,是指老百姓被迫出征和家人訣別的悲劇,這是三首詩共同的地方,但又有其獨特的內容。詩人借用三種不同身份的人,訴說它們自身的遭遇。「新婚別」是以一個新娘子悲訴丈夫應徵從軍的慘痛事。
第一段,從「菟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說自己不幸的命運。在封建社會裡,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存,可是她現在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菟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加重的說法,但也道出了父母期盼女兒幸福的希望落空,是一種深切的哀傷。
這個新嫁娘的洞房花燭夜,原是一個女孩子最重視、最喜悅的夜晚,因為身有所歸。但對這新嫁娘而言,今夜的洞房花燭卻是明日的生離死別之時。
普通的相別,還有相見之日,但「征夫」出征守邊,能否再相見,只能依託天意。而且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之後,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後拜見公婆,正名定份,才算成婚。如今新嫁娘的身分都沒有明確,如何侍奉公婆。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地一再遷移,「守邊赴河陽」而現在,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自己家門口了,豈不可歎。
第二段,從「父母養我時」到「形勢反倉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一步落到丈夫的身上,她關心丈夫的死活,並且表示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一起去作戰,省得牽腸掛肚,但軍隊裡不容許有年輕婦女的。這段刻畫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詩的第三段,是從「勿為新婚念」到「與君兩相望」,在這裡,新娘子經過一番痛苦的傾訴和內心劇烈的鬥爭以後,終於從個人的不幸及對丈夫的關切中,跳了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遠了。新娘子鼓勵丈夫,好叫他放心的,滿懷希望的去殺敵,因為唯有丈夫的凱旋歸來,才是她的幸福所在。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四句是全詩的總結。其中有哀怨,有傷感,但是已經不像最初那樣強烈、顯著,而是用生死不渝的愛情來堅定丈夫的鬥志。
第五節 三吏三別之 垂老別
<五>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心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避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易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鄴城兵敗之後,朝廷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陽一帶到處徵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倖免,「垂老別」就是抒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苦情。
一開頭,詩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寧靜」的時代動亂氣氛中,而吐露「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接著,老翁慨歎的訴說子孫都已在戰爭中犧牲了,僅留我一老翁苟活世上。現在戰火逼近,朝廷要徵我這個老翁,於是「投杖出門去」展現老翁的豪情與無奈,而此「杖」字也可看出這老翁已很老,須靠柺杖,因此「同行為心酸」由側面烘托這處於風燭殘年的老翁悲苦命運。「幸有牙齒存」表現老翁的倔強,但骨髓行將被榨乾,又使他不由得悲憤不已,所以「所悲骨髓乾」。「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既身為男子漢,已披上了戎裝,那就義無反顧的辭別長官出發吧。
「老妻臥路啼」到「還聞勸加餐」是全詩最扣人心弦的描寫,是感人至深的。詩人把「傷其寒」、「勸加餐」這類生活中極尋常的同情勸慰語,分別放在「是死別」,「必不歸」的極不尋常的特定背景下來表現。再加上無可奈何的「且復」,迥出人意的「還聞」,層層跌出,曲折狀寫,便收到了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土門壁甚堅」到「遲回竟長嘆」八句,老翁很快意識到必須從眼前淒慘的氛圍中掙脫出來,於是勸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雖然帶有強自振作的意味,但不能完全掩飾老翁內心的矛盾,可卻道出了亂世的真情,多少能減輕老妻的悲痛。
「萬國盡征戍」到「安敢尚盤桓」六句,老翁把話頭進一步引向現實,發出悲憤又慷慨的呼聲,這是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悲慘歲月,與其束手待斃,還不如撲上前去大戰一場。杜甫在此塑造了一個正直的、豁達大度而又富有愛國心的老翁形象。從詩情的脈絡來看,這是一大振作,難分難捨的局面終將結束。
「棄絕蓬世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訣別時,感情的閘門再也控制不住,淚水匯聚成人間深悲巨痛。
這首敘事詩,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浦起龍在「讀杜心解」評此詩「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云無一塊乾淨地,愈益悲痛。」
第六節 三吏三別之 無家別
<六>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盧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淒慘。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髀。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無家別」的主角是又一次被徵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語,彷彿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歸的悲哀。
「寂寞天寶後」到「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的訴說家鄉的今昔變化。昔日園盧相望,雞犬相聞的恬淡安逸的景象已不再,而今遭逢亂世,居人各自東西,園盧荒廢,野草叢生,自然就更加寂寞了。「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強烈的表現主人公的悲傷情
緒。
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遍,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可見家鄉野草叢聚,已非昔日風貌。接著描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但繞來繞去,空巷無人,只有「狐與狸」脊毛直豎,衝著我亂叫,似乎在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卻僅發現「一二老寡妻」還活著,昔日熱鬧的景象已不復見,哀傷之情更加深重。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寫主角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情感。後兩句寫主角懷著悲傷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孤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層層轉折,蕩人心弦。先言「縣令知我至,召我習鼓髀」,波瀾忽起,「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上句自幸在本州服役,下句自傷無人為我送行。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是孑然一身,遠行則終要遠去前線,前途茫茫,未知身葬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空無一物,「近行」、「遠去」,又有什麼不同。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緻入微的描寫主角聽到召令後的心理變化。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儘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哀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徵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亡母之痛,家破之慘。「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已經沒有家,還要被捉走,叫人怎樣作老百姓?
第四章 意境風格
詩人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在杜甫的詩中,張力的強弱、情感的升降、時空的交疊都隨整首作品的發展遞變,杜甫樂府詩的意境風格可細分為以下幾項:
第一節:戲劇手法
杜甫敘事時,善用戲劇手法,借用主角的獨白或所見所聞,用樸素的語言,繪情繪景,客觀而真實的描寫兵役之苦、戰爭之害。作品客觀的反映了時代、社會,主觀成分卻不介入。戲劇由從容到緊湊,再由緊湊復歸平靜,起伏變化之妙,令人深深為之吸引。杜甫對聲音、顏色、冷暖、喜樂,都有強大的接收力,並且能敏感準確的反應,使讀者從意念世界進入感覺世界,從而給讀者新鮮的體驗和感受。
第二節:結構謹慎
杜甫的詩結構嚴謹,落筆收筆都匠心獨具。杜甫的作品,有的起的自然,看似平淡,卻越轉越深;有的開筆高拔;有的結尾時奇句崛起;有時兩句挾排山倒海之勢而來,頓挫間產生了強大的張力。
第三節:用字精練
杜甫用字、構句、謀篇時,不到盡善就不肯罷休,因此中國三千年詩的發展上,佳篇雋句沒有人寫的比杜甫多。杜甫的詩,常常一句一世界,因此每一聯所包容的世界自然更大,展示的景物也更闊更多了。杜甫還善用對杖在時空作大幅度的移動,增加句語句之間的張力,因此杜甫的詩所能容納的感情也是澎湃而令人激動的。
第四節:觀察入微
杜甫觀察入微,筆觸細膩,寫來句句傳神。有時通篇皆用白描,筆調落實時,日常景物歷歷如在目前,平凡的事物,經詩人的筆一勾就神韻畢至。描寫景物時,杜甫不會滿足於表象,他要探索的事景物的神髓。因此杜甫的詩作,意境高妙,深刻傳神。杜甫的聲律也變化多端,用了不少險急刺耳的入聲來表現處境的淒慘,把詩人痛苦中的忘我精神刻入讀者的記憶。
第五節:用語彈性
杜甫的語言具有高度的彈性,節奏的張弛快慢、音量的大小、意象的雅俗,悉隨意之所之。可以人物齊詠,以物起興,借物議論,或人物交感,寄情於物以抒發胸臆,可以豪放,可以穠麗,題材隨手拈來,就能縱橫恣肆。
第六節:反映社會
杜甫的詩能反映人情的千態,憫人、悲天、憂時、傷國、憤懣、感懷、自解,都視客觀環境而變化。杜甫的一生雖然生活潦倒,命運乖違,加以身體羸弱,戰火四起,但杜甫卻不因此而憤世嫉俗而一蹶不振,反而能真實的看到、感受到複雜的世界和生命各面。杜甫的詩中有陰霾,也有陽光;有冬天的的蕭颯,也有春天的和煦。論情感幅度之大、之多變,卻沒有人能比得上杜甫。由於杜甫的感性平衡,因此能感受生命的千態萬狀,一顆熾熱的心沒有在窮愁中硬化、枯朽,反
而在生命的逼迫中,更深切而客觀的展現生命中的各種風華。
第七節:民胞物與
杜甫對百姓、萬物的同情,直接或間接的增加詩人靈魂的深度和廣度,並且用藝術表現這份情操。杜甫將對生命的深刻體驗投入詩中,對人間紛爭的慨歎,甚至厭倦,用藝術呈現,而使得作品由平凡而至不平凡,因為真實而感人至深。
第五章結論
反映社會的黑暗時,杜甫絕不會簡化、漠視生命的矛盾。控訴社會,杜甫也能遍照如鏡,持平若衡。讀杜甫的詩,能看見百姓的疾苦,貧富的懸殊,戰爭的慘酷,酷吏的蠻橫,而這些真實的生活感受在正史中是讀不到的。所以杜甫的敘事詩---「三吏」、「三別」,在歷史的展現下,正可增加後人對唐代安史之亂時,人民的疾苦及社會的型態的了解。
古人說:「文窮而後工。」一個文學家越是處於艱難的處境,越能創作出擲地有聲的作品。日本的評論家廚川白村也說:文學是一種苦悶的象徵。杜甫的詩歌造詣之所以能達到那麼高妙的境界,被後人尊稱為詩聖,除了他本身的才華和努力外,安使之亂所帶來的苦難,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參考書目
1.中國兒童大百科全書 明山書局
2.唐詩紀事計有功編 景文書局
3.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著 廣文書局
4.樂府文學史 羅根澤著 文史哲出版社
5.中國詩學 黃永武著 巨流圖書公司
6.樂府通論 王易著 廣文書局
7.樂府詩研究 江聰平著 復文書局
8.唐詩新賞 許鐘榮發行 錦繡出版社
9.中國三大詩人新論 黃國彬著 皇冠出版社
10. 全唐詩話續篇 孫濤撰 文史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