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文本一直是傳播學上重要的研究對象,隨著傳播科技不斷發展,至今演替成數位化網際文本時代,而網路上形形色色的非線性敘事文本,有些文本甚至自體出書或市場經營出版成冊,這兩者充斥著版權關係,如何釐清彼此的差異?實體文本與網際文本之間的互文性發展,對整體的影響是如何產製呈現的?正是本研究該探討瞭解的。

貳、文獻回顧

    網際文本(cybertext)鎔鑄古典文本、現代文本、多媒體文本、多向文本與互動文本,在歷時演變中,媒介本體被賦予符號功能性質,於是更為主體化,另外可以釐清,傳統文本則是循序的、線性的,各個段落無法各自獨立成為自足的單位,各個段落必須依賴先前的文本,才能呈現出敘事的環節和來龍去脈,而超文本卻是打破傳統線性文本的基本結構,將資訊切割成一個個自足的片斷,各個片斷又可以各自衍生發展出不同的新片斷,也可以透過連結將這些片斷繫鏈在一起。

    紐黑金與拉菲力(Newhagen&Rafaeli)提出五個網路傳播特質,多媒體、超文本、封包交換、共時性與互動性,而網路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電腦中介包含各式各樣的活動,其中網路創作活動,特別是文學創作,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藉由研究問題如下:(1)實體文本與網際文本之間的互文性發展,對整體的影響是如何產製呈現的?(2)自體出書或市場經營出版成冊,如何釐清彼此的差異?探討網路影響衝擊文本的思維。

    網際網路超文本與傳統文本最大的差別在於網際網路超文本的交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Mitra & Cohen, 1999)。 所謂文本交互性,係指某一文本可以運用其他文本的特性,在不斷參照或引用其他文本的交互過程,藉以成就本身文本的意義 (Jones, 1998; Danet, 1998)。基本上,單一文本無法真空存在,它都與其他文本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甚至可能只是其他論述文本的一小部份而已,所以任何單一文本都難免與其他文本具有某種程度的交互關係,所以透過某一文本與其他文本的藕斷絲連特質,正是了解該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相互文本性。由此可見,超文本乃是具有開放性、彼此相互關聯與互動,此乃網路平台多線性連結的特徵,同時也因此建構了網路文本藉由與其他文本之間的相互指涉、交互建構的交互特性。

    網際網路的超文本的交互文本性,與傳統文本也有一個極大的差異,傳統文本不論是那一類型 (genre) 的符號學取向, 不論是垂直抑或水平方式的相互文 本性,它們都沒有必要以明顯方式呈現文本之間的連結,反而經常是使用相當隱晦曖昧不明的路徑來呈現彼此之間的關係。相對地,網際網路的交互文本性則是 以一種相當明確而且外顯的形式來呈現。針對此一明顯表徵交互文本特性,於是有許多學者認為超文本性 (hypertextuality) 的同義字其實就是交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而且網際網路文本的特質就是交互文本性 (Mitra & Cohen, 1999, p.184)。

    所以,在超文本環境與傳統文本閱讀,讀者顯然有不同的自由度和閱讀方式,在傳統文本中,讀者必須從到尾、線性的、受限制地在既有的文本脈絡中循序漸進。而在超文本環境中,使用者明顯擁有較充分的自由和寬廣空間,擺脫文本形式和順序,自行決定資料間的相關係,而非文本脈絡的前後順序,讀者自行選擇從那一塊資訊區塊放射出去,衍生出其他相關的文本,這種在超文本環境中的讀者巡航型態,遂建構出了讀者自己特有的文本 (Meyer, et al., 1998)。

    傳統上文學創作雖是個人行為但創作的作品是否能公開是否能商業化則是掌控在出版商和發行通路,但在網際網路個人書寫作品散佈範圍幾乎無遠弗屆。再就文學創作而言,網路是重要出版管道,以文化與創意思考,不論是實體書或電子書,從下表可得知,市場經營出版這塊版圖,實則是難以任意進出,因此有出版社提供了自行出版的這項服務,稍微為部分讀者或作者開拓了可以編織夢想的管道,在經銷方面,也有結合網路書店和實體店面的販售宣傳,囿於篇幅,本文不再論述網路行銷研究範疇。

 

 

市場經營出版

自體出版

版權

合約期間屬於出版社

屬於作者

版稅

出版社付給作者

出版費用

出版社自籌

作者自籌

出版執行

出版社全權處理

作者可參與意見

國際書號ISBN

有掛章

有掛章

經銷上架

有,作者不得自行販售

有,作者亦可自行販售

經銷書款

屬於出版社

屬於作者

表:「市場經營出版」與「自體出版」的主要差異。

 

參、研究方法

    本次報告採用資料分析法,將從下列文獻中搜集圖表與資料:《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陳致中,2003﹚、《網路文學發展之觀察與展望》﹙劉美君,2004﹚、《從文化創意產業探究圖文創作部落格經營-以輔大猴、兔包、超感動為例》﹙李佳霖,2011﹚等,並擬以非線性敘事傳播模式角度著眼,探討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進階瞭解網路經營的各種型態,並適時舉數個知名創作者或部落客的網路管理平台,實證加強研究的說服力。

肆、發現

    藉以了解網際非線性文本帶來的影響之重要性,並可揣測其經營模式,加以利用其指日可待的文創潛力,在這數位化的世代跨界合作,是文藝界跨時代的展望。網路文學是屬於超文本文學不論是互動型態的閱讀文本和書寫文本都具有強烈網路特質,將文本嵌入互動設計在文本呈現形式上能凸顯超文本文學與平面印刷文學的不同 ,在創作的過程中讓文字與圖像相互激發不同想法或藉由文字圖形化使呈現單項媒材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這兩種限制,對網際網路而言,根本不是問題,因為在網際網路裡所謂的超本文必然就是所有的文本都能夠與其他任何文本連結在一起,這也是網際網路文本與傳統文本最大的不同所在,當然也是網際網路超文本最迷人的特色,而且它勢將建構新世紀的新環境 (Ford, 2000)。

     此外,現今網際網路超文本還有一種不定的特質 (infinitive aspect),即是永遠無法讓使用者知道連結的終點是在那裡。但也正因為此一特性,提供了使用者相當寬廣的想像空間,任憑使用者在網路空間自由游移、流動和漫遊,並且無法預期在漫遊、流動過程會有那些意想不到的驚遇。

     網路文本是充分展現去中心的 (decentered) 的特質,直接挑戰傳統文本的文本中心 (centrality of text)。 而挑戰傳統文本中心的最直接的具體結構,就是網路文本的非線性敘事 (nonlinear narrative) 結構,因為網際網路文本沒有所謂的起點或結尾,雖然每一篇網路文本還是有其起始和結束,但是任何一篇網路文本都只是整個網際網路文本的一部分,並非期盼所有讀者都從同一個文本獲得相同的意義,因為並不企求讀者讀完每一個文本,所以這種網路文本的多義性 (polysemic) 乃是隨著網際網路閱讀型態所形成,它與傳統的文本多義性的形成不盡相同。因為傳統文本的多義性,是建立在讀者仔細閱讀之後的不同解讀 (decoding),迥異於從前的所謂文本多義性。

     對於讀者或作者而言,超文本乃是一種嶄新的資訊系統,可以在文件與文件之間,透過節點與節點的連結方式,串聯各自獨立或非獨立的資訊區塊,提供網路使用者可以在整個資料庫中漫遊、瀏覽和檢索他們所需要的資訊。超文本的關鍵在於各個書寫片段和節點之間,埋伏下了重重鏈結,以內容關聯性來串聯相關的文本和主題,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個人需求任意選擇節點 (node), 從事非線性的連結、 學習和瀏覽(Spiro & Jehng, 1990;Jacobson & Spiro, 1995)。

     就認知學習而言,學習不僅是累積新知的過程,同時也是重構和精鍊現存知識的過程,而學習環境對新知的取得和既有知識的重構,具有重要影響地位。而超文本就像一種瀏覽延伸的資料庫,更是一個不斷向外延伸和擴展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習者從被動轉變為主動,不斷汲取、延伸和建構各種新知,並且不斷重構既有知識,這種建構論的認知學習觀點,恰好與超文本的概念不謀而合。

伍、討論

    亞賽斯(Aarseth)指出網際文本在文類上的七種指標,分別是動態性(dynamics)、穩定性(determinability)、頃時性(transiency)、透視性(perspective)、近用性(access)、鏈結性(linking)、使用者功能性(user  functions)等明確架構,藉由文類分析,可探索網路文學敘事可能組合。

    網路文學隨著時代漸漸藉由科技進步,建立起自身成長步驟,無論是舊有文學形式裝飾化呈現,或是實驗性質多媒體文學發表,實在衝擊了以往傳統文學的潛規則。以台灣詩人蘇紹連為例,其從事網路詩,並設置了(意象轟趴密室)的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poem/),建構超文本的實驗詩概念,作品累積在網路平台,供其他部落客或讀者互相交流賞析,堪稱網路文學最活躍的網路詩人!再以知名詞人方文山名為【方道‧文山流】(http://www.wretch.cc/blog/fanwenshan)的部落格而論,其將自身所寫的歌詞放在平台上,隨時更新關於藝文性的訊息,與讀者間的分享互動可以更擴大,在網際文本建構而論,可謂功能性的使用與滿足。

    基於利用網路作為傳播媒介的成本性低廉,分眾化的文本內容在共同建構的網路環境裡,可以大肆被傳播、閱讀、交換、討論心得,不須經過大眾市場的行銷路徑,網路平台已供一些出版業者的商機利用,做為行銷的行為性循徑。因於近期興起圖文創作部落格商業經營的風潮,藉由創意與產業的結合,倾於文化意象與無形資產的性質,是各項網路媒體平台所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類型。

    多元技能的投入維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性,文化創意商品產業核心雖以文化或創意者為主軸,然而整體運作須多樣化技能人力資源共同投入,圖文創作部落格在轉換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流程中,除部落客原有的部落格操作技能、圖像的象徵性營造、文字的撰寫能力外,還須其他技能支援,一方面由合作廠商提供其他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由部落客提升個人技能或增添新技能,借多元技能整合以提供流暢產製過程,與良好商品與服務﹙李佳霖,2011﹚。

    出版合作整體創產過程是由創作者、出版社、經銷商所構成的產業鏈,出版業的產製過程大致包含內容創作端、加值端、流通端與通路端四個面向的整合,以圖文創作出版方面而探討,在內容創作端主要是部落格圖文創作;加值端為書籍設計編輯印刷;流通端則為宣傳發行;通路端目前主以書局為主的實體經銷,次要為網路書局及物流所建構的網路傳銷﹙李佳霖,2011﹚。

    數位科技精進普及化促進了圖文創作部落格的發展,成為視覺藝術創作者的另一個發表場域,以部落格天后彎彎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cwwany)為例,藉由繪製MSN大頭貼圖象生動的表情漫畫角色,經網路傳播後,累積點閱數廣受好評,之後便開始與廠商、出版社合作開發商機,將創作與企業結盟合作,進而衍生商業價值,源於個體創意和技巧產業,透由經紀人知識產權的生成利用,藉以創造潛力財富的模式,繼彎彎開創圖文創作部落格的個人品牌產值後,圖文創作部落客出書現象才蔚為風潮。於是有許多對圖文漫畫有興趣的創作者也紛紛加入部落格網路平台陣容裡,出版社更接著在部落格中尋覓能夠創造產值的圖文部落客,挖掘以兔包為例的非典型圖文部落客,其經營的部落格名為(兔包的不啦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ioavian),與其它典型部落客歷程不同的是,其藉部落格的傳銷經營,建立起圖文創作的知名度,進而帶動出版銷售,又因其細膩不失真的畫風,也陸續和廠商接洽合作的意願,更視為專業商業化的職業來經營。

    圖文創作部落格是基於圖像族的現代思維延生的產物,反之,再論基於文字族並未在資本主義下埋沒的網路小說文本,其商業化的機制是否受到閱眾民主的限制﹖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即為非所謂守門人的閱眾,然而閱眾的瀏覽和支持,會增加甚至決定出版的機會。網路民主即多元社群化或者個人化的民主,各式樣的風格價值觀造就了各式各樣的社群,而閱眾民主並非多數決的民主,是種社群民主,意指閱眾自由創作、發表、瀏覽之便利性,並滲透文學文化產業的守門人機制,使閱眾轉替為網路小說的解釋社群。

    在文化經濟的時代下,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商業化早已深延至個人生活中,消費便成為個人意義的重要性。商業化的文化篩選機制,顯露出個人化與社群化的特徵,就受大眾文化接受的網路小說而論,網路小說的行銷是由作者進行,行銷更注重作品創作能力外的個體魅力形象塑造,與讀者閱眾的社群經營(劉美君,2004﹚。

    網際文本的商業化無論是代表圖像族的圖文創作部落格,或是代表文字族的網路小說,基於市場和成本的考量下,部落客必須被資本方(廠商或出版商)視為藝術創作者,給與廣闊的創作發揮空間,才能擁有較高的創意資產。隨著數位平台工具的多元化和商業經營臻於成熟,透過媒介訊息的高滲透性互動功能,互補性多樣化平台經營,以擴充圖文消費市場的族群,並永續經營保存高品質原創性的文本內容,也維護文創產業的真摯性,更可考慮推展朝向國際化的走向。

 

圖文創作部落格經營趨勢

多元平台經營

品牌化

國際化

 

陸、參考文獻

1. 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陳致中,2003﹚

2. 網路文學發展之觀察與展望﹙劉美君,2004﹚

3. 從文化創意產業探究圖文創作部落格經營-以輔大猴、兔包、超感動為例﹙李佳霖,2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l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