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畢的故事電影版 小畢的故事書影版  

 

一、原著形象性格描寫

 

   畢楚嘉,本質善良,卻喜歡調皮搗蛋。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苦,因此特別重視母親的存在性,以特立獨行或四處作怪的方式逃避和來自中國的繼父相處。外表看似堅強又桀驁不馴,其實內心相當脆弱。在畢媽媽自殺後一夕成長,顯示他的生命力堅強,不輕易被擊倒。

 

    由於母親在他的生命當中是最重要的角色,小畢太重視,太愛他的母親。但都找不到正確的表達和平衡的生活。在這個組合家庭很是無助,他想付出,又不知道能付出什麼;他想擁有,又好像什麼都不是他的。對於家庭認同與歸屬感僅是因母親而存在的。

 

    小畢最後投考軍校,離開了眷村,重過新生活。小說這樣寫道:「他是決心要跟他從前的世界了斷了,他還年輕,天涯海角,他要一個乾乾淨淨的開始。」大徹大悟後,頑皮無知的小畢蛻變成一個報效國家的青年,這就是平常四處可見的「成長」典型故事…

 

二、人物社會典型意涵

 

    小畢處於一個單親的家庭,意識裡是五歲後才有『父親』這個名詞,繼父原在中國已有妻室,國共內戰逃難時離散了,遷到台灣後一直在聯勤單位工作,過了中年尋到了小他二十歲的畢媽媽;在那個年代就未婚懷孕的母親,毅然產下小畢,讓私生子這個標籤在小畢的陰影裡烙下,迷惘的小畢夾雜於兩個破碎家庭的結合中間所造成的扭曲性格,總是將感受隱藏在內心身處而不表露的小畢,顯然也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從年少輕狂的懵懂無知,到成年的成熟穩重,傳達早期台灣眷村生活的真切與感懷。

 

    在畢媽媽再婚相繼生子後,小畢私生子的身分從繼父身上得到一個合理陌生的姓氏,重獲新生,對於繼父是生澀不知如何對待,因此小畢才會選擇無知的叛逆。這種家庭組合在那個以黨治國的年代,在軍眷村是常見的,小畢有著不正統的血緣和眷村內的身分,最後透過從軍洗禮,與官校國家民族的連繫,複製大多數眷村少年的出路,完成那個年代成就救國的烏托邦式想像。

 

三、電影中演員的設定

 

    由鈕承澤飾演少年時期的畢楚嘉,將青少年那種放縱又固執的性格詮釋的很到位,可能是當時鈕承澤的年紀剛好是搭上叛逆期吧!也有可能是多次螢光幕前的磨練,造就了毫不生澀的演技,戲分佔多數,鏡頭帶到小畢時總是有畢楚嘉的同學-朱小凡(作者朱天文的化身)在旁,除了擔任旁白導引劇情,也是劇情裡欣賞小畢的優點的旁觀測錄者;成年時期的畢楚嘉則由成熟穩重的庹宗華詮釋,雖然戲分只在片末入鏡,同學會聚餐時,穿著軍服英偉挺進,談笑文溫,顯然已和過去的不成熟自己告別,昇華成能掮起龐大責任的成人,最後一樣是小畢巧遇朱小凡,朱小凡送小畢上車,小畢繼續著他的軍旅生活作結,代表無論是電影或小說朱小凡這個角色,是陪伴著小畢的人生的記錄者,以作者的視角讓閱眾瞭解畢楚嘉的一生。

 

四、小說和電影之差異

 

    整篇故事將小畢的性格前後轉折刻畫得很鮮明。雖然故事很短難以表達文章的深度,但仍可深入探討故事發展,在電影中是間接敘述小畢的閱歷,即以朱小凡的旁白間接述說整個情節的脈動;而在文本裡的文字則以朱小凡的直接視角看待小畢的種種,交代片段的回憶式流動,其餘的電影和文本差異可依表細分如下,

 

 

 

 

電影


小說


畢家人口


只有繼父和親母,加上小畢與弟弟,共4口人。


小畢五歲時有了爸爸,七歲有了一個弟弟,隔年又來一個弟弟,共五口人。


畢媽媽喚小畢的乳名


阿嘉


畢媽媽留下一封不算信的信,用她所會不多的字寫著:楚嘉的爸爸,我走了。阿楚,我告訴你,你要孝順爸爸,我在地下才會安心。楚嘉的媽媽芳英。


朱小凡最後見到小畢的場合


在同學會上,由小畢的眼光經同學的引導,才認到朱小凡。


再見到小畢是國中同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l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